欢迎访问官网,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智能座舱车载显示新风向,HUD迎拐点

交互智能化、生态丰富化,智能座舱趋势下电子座舱长期演进为“第三生活空间”。汽车座舱是人车交互的核心空间。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当前的汽车座舱已实现高度电子化,并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我们预计硬件体系将持续升级,同时软件内容有望不断丰富;而车载显示作为“人车交互”的重要接口,有望随着智能化浪潮加速迭代。



  我们看好车载显示形态演进、显示技术升级、显示品类拓展三方面的机遇,预计至2025年,国内前装车载显示屏市场空间将增长至1400亿元,对应2021-25年间的CAGR为9%;国内前装HUD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40亿元,对应CAGR为74%。



  摘要



  多联屏、大屏化带动车载显示屏增长,Mini背光/Micro LED未来可期。随着消费者对时尚、简洁、科技感的偏好加深,整车厂积极推动多联屏、大屏在座舱空间中的应用。相比单一、独立的显示屏,新型显示方案可增加显示面积,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充分满足驾乘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显示技术同样有望迎来升级,我们认为Mini背光是当前主要的升级方向,而Micro LED则有望成为车载显示最终方案,国内车载面板供应商京东方、天马等在传统LCD领域已实现对日韩的赶超,我们预计其在Mini背光/Micro LED领域亦有望加速追赶。



  HUD步入成长“快车道”。在需求、供给、产业趋势三大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HUD市场自2020年出现拐点,前装搭载量同比翻倍增长至58万台;1H21前装HUD搭载率达到5.0%,市场蕴含较大潜力。我们看好国产HUD供应商凭借优越的成本管控、本土资源整合能力,突破早年被海外供应商垄断的格局。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1H21国产厂商华阳集团、江苏泽景、怡利电子的国内市场总份额从2019年的8%提升至31%。



  风险



  国产化进展不及预期;HUD搭载率提升不及预期;AR-HUD技术难点解决存在不确定性。



  正文



  投资摘要:座舱智能化驱动HUD、车载显示屏新机遇



  座舱智能化浪潮下,车内显示率先迎来升级需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座舱智能化的推进,传统的仪表板+中控屏+简单车载娱乐系统已不再能满足驾驶员对操作便捷性的要求、以及乘客的娱乐需求。我们认为,在智能化趋势下,车内屏幕将面临“更大”、“更多”、“更联动”等升级要求,仪表、中控、副驾和后座娱乐等位置的屏幕升级有望带来更加智能、安全、多样的人车互动体验。



  图表:智能座舱进化历程与前景



  中金:智能座舱车载显示新风向,HUD迎拐点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官网,亚洲新能源汽车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车载显示是自动驾驶时代“人车交互”的重要接口。智能座舱将雷达、传感器等装置收集到的信息实时投射于车载显示屏,以视觉方式反馈给驾驶员,同时驾驶员可通过智能触控、手势识别或语音指令等形式将命令传达给汽车,实现人机交互。



  我们认为传统的车机方案在座舱智能化趋势下主要存在以下痛点:



  ·交互方式难以满足智能化需求:传统座舱的主要配置为机械式仪表+中控屏+车载娱乐系统。机械式仪表仅提供车速、发动机转速、油耗等车辆基本情况,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缺乏灵活度和直观性;中控屏与车载娱乐系统基本控件多为物理按键,相比于消费电子设备中常用的触控方式,交互便捷性较低。随着座舱产品电子化的推进,配备导航系统与影音功能的液晶屏被更多采纳,但机械式仪表依旧占据主流,语音与触控交互功能无法嵌入,难以满足驾乘人员的智能化诉求。



  ·信息娱乐功能局限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汽车作为“第三空间”的概念兴起。传统车载娱乐系统最主要的音频播放功能难以满足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对出行体验的追求,且置于前排的中控屏与娱乐系统无法充分覆盖副驾驶和后排乘客。



  ·安全性亟待提高:传统的车载显示屏位置分散,驾驶员须大幅度转移视线才可获取不同显示屏的信息,且信息呈现形式缺乏可读性。例如,驾驶员为查看仪表盘通常须低头20-25°,读取车速时须辨识表盘刻度,大大降低行车安全性。而智能化的车载显示能减少驾驶员视觉位移,增强信息可读性,有利于驾驶员更快速获取信息、做出反应,提升驾驶的安全性能。



  图表:智能座舱显示升级趋势及痛点解决



  中金:智能座舱车载显示新风向,HUD迎拐点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面向这些传统方案的痛点,我们认为智能座舱显示环节存在以下升级趋势。



  ·显示形态演进:需求推动显示形态演进,多屏、联屏、大屏化等趋势显现。多屏化解决方案中,传统驾驶仪表、中控屏功能升级,后排显示屏、抬头显示器、副驾驶显示屏普及度提高,后视镜显示器取代传统后视镜。相比单一显示屏,多屏化方案增加了显示面积,可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充分满足驾乘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域集中式架构强化了原本独立的座舱模块之间的联接,联屏化的产生有助于减轻屏幕间的物理隔阂感及由此带来的注意力转移,提高信息可读性和出行安全性,也增强了座舱科技感。大屏化更进一步完善操作的便捷性,达到简洁、时尚的视觉效果,受到整车品牌的青睐。



  ·显示技术升级:Mini背光短期放量,Micro LED未来可期。LCD作为最为成熟、成本低廉的面板技术,是当前车载显示的主流方案。LCD市场中,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开始主导全球产能。根据Omdia数据,2020年天马已取代日本厂商JDI成为全球车载显示器市场的领跑角色,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至16.2%,相比2019年增加5.6ppt。京东方的市场份额也实现了3.8ppt的增长,提升至10.5%,位列全球第五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Mini背光短期是车载理想的显示升级方案,Micro LED则有望成为车载显示最终方案。国内LED产业链面板厂商京东方、天马等均在Mini LED上有所布局,相比海外龙头差距不大,有望在国产化趋势下加速追赶。



  我们认为,车载显示的国产化进程将长期延续,国内厂商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LCD领域迅速赶超日韩,建立龙头地位。同时与下游自主车厂达成合作,服务并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壮大实力、快速投资于Mini/Micro LED的研发和应用。我们认为,国内厂商远期有望开拓国际市场,享受座舱智能化时代的发展红利。



  ·显示品类拓展:HUD步入增长“快车道”。1)从市场规模看,在需求、供给、产业趋势三大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HUD市场自2020年出现拐点,前装搭载量同比翻倍增长至58万台;1H21前装HUD搭载率从2019年的1.3%提升至5.0%,其中W-HUD方案占据主流,比重约为87%。1H21国内AR-HUD搭载量突破5,000台,我们预计随着DLP技术成熟、AR算法加速迭代,AR-HUD方案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未来10年和W-HUD并存为国内市场的主流方案。2)从市场份额看,国产供应商正凭借优越的成本管控、本土资源整合能力,突破早年被海外龙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1H21日本电装、日本精机和大陆集团三大头部HUD厂商在中国市场的总份额从2019年的90%下降至68%。而同期的国产厂商华阳集团、江苏泽景、怡利电子的总份额从8%提升至31%。



  显示形态演进:多联屏、大屏化



  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消费品类属性的凸显,智能座舱域的显示器形态将向着时尚、简洁、科技感的美学方向迈进,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直观卖点。我们预计多联屏、大屏化的趋势将持续演进,异形、超薄等创新技术有望引领车载显示形态的下一波潮流。



  多屏化全方位满足驾乘需求



  我们认为未来座舱域显示屏将主要包括6个部分:驾驶仪表盘、中控显示器、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抬头显示器和后视镜显示器。相比于传统车载的显示形态,多屏化主要具备以下三个主要优势:其一,相比于单一显示屏,多屏提供了更大的显示面积,便于展示更多信息。其二,可针对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在不同位置显示信息,增加显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其三,副驾驶显示屏和后排显示屏的升级带来了乘客出行体验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图表:多屏化趋势



  中金:智能座舱车载显示新风向,HUD迎拐点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传统的汽车座舱显示屏配置的基础上,智能化车载显示实现全方位升级。1)驾驶仪表盘和中控显示器出现明显的大屏化和联屏化趋势,同时液晶触摸屏应用更加广泛;2)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普及度提高,设计更人性化,充分考虑乘客娱乐需求;3)后视镜显示器取代传统后视镜,集车内中央后视镜与车外左右后视镜于一体,结合倒车摄像头与车载雷达组成智能化后视显示系统;4)抬头显示器搭载量上升,逐渐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渗透,我们预计AR-HUD升级或将成为主要看点。



  联屏化提升视觉科技感与信息读取便捷性



  传统座舱内,多个显示屏互相分离,例如驾驶仪表盘和中控显示器相距较远,驾驶员须付出较多注意力来读取相关内容信息、操控相关功能,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有所缺失。



  追逐科技感、便捷性,联屏成为新式潮流。双联屏的解决方案将驾驶仪表和中控显示并联排列,以一整块屏幕覆盖,最早于2010年前后出现在奔驰S级车型中。我们认为联屏方案可以改善人机交互:1)操作便捷性:整体化的屏幕设计方案,将所有功能按键放在联动的显示器内,从人机交互角度增强了驾乘人员操作的便捷性;2)信息可读性:从分散的子屏幕进化为多屏联动,更加美观、简洁,从视觉上减轻物理隔阂感,同时可优化跨屏幕的信息交互,提高信息的可读性。此外,设计理念的更新也对联屏化起到助推作用——多联屏的设计提升了座舱科技感,契合车厂“智能化”的卖点,因此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行业动态

行业资讯

参观登记

参展登记